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了落实文化自信在课堂的行动研究,搭建校园文化与课堂的融合平台,学习经典、弘扬文化养人育人理念,11月24日,广州市白云区白云外国语小学张冬冬老师给六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了一场语文主题学习活动——“走近鲁迅”的讲座。此活动是我校市级智慧阅读专项课题《文化自信培育核心阅读书目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研究组联合六年级语文老师一起组织的,本来计划10月份在学校礼堂举行,但因疫情防控原因改为线上交流。活动由课题组长范秀红老师主持,部分校领导和学科教师以及六年级师生家长共同参与。云端相聚,共话鲁迅,重拾经典,铸我国魂。

活动伊始,一曲改编版的《起风了》将我们拉回了历史。迅哥儿的童年时光,百草园的奇遇与撒欢,长妈妈的热心,典当行的屈辱,自谋生路的艰辛,求学问道的觉醒,振臂一呼的勇士,口诛笔伐的“利箭”……鲁迅在人生的短短五十五载,问己求知,求新呐喊,启蒙与救亡,明枪与暗炮,于无声处听惊雷……历史从来就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和无声的预言家,鲁迅活在历史中,更活在当下和未来。
▲视频《起风了》来源自网络▲
鲁迅,我们究竟对他了解多少?张老师问题一经抛出,留言区就不停闪烁,同学们各抒己见,互动满满。
讲座之前,六年级语文科组在暑假就早早布置了阅读任务:阅读鲁迅的著作、回忆录、评论集等。对应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走近鲁迅”专题的学习,在老师们的引领下,孩子们纷纷读著作、访故居、写感想、讲故事、频交流、做手抄报,孩子们早已跳出课堂,多渠道、多方式地对鲁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探索。












《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
鲁迅笔下的两个闰土
六(6)班 刘泽萱
指导老师:杨洁
国庆我读了《小学生鲁迅读本》。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提到的两个闰土(闰土哥和木偶人)。在读本的第82页到92页,原文出自鲁迅的《呐喊 故乡》。
文章中有两个闰土,一个是少年闰土,他的形象是: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跨下逃走了。”
少年!多么英勇、天真、质朴的一个少年。
另一个是中年闰土,他的形象是: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这是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被生活压弯了腰的木讷中年人。
相信读者都会对英勇活泼的刺猹小英雄无比佩服,又会欢喜得不得了。但是,读到中年闰土那一篇,估计也会像我一样唏嘘不已。想起了网上的那个段子:岁月是一把杀猪刀,刀刀催人老。二十年的岁月已把闰土完完全全地催成了另外一个人。鲁迅那个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小兄弟”消失了,读者眼里那个鲜活可爱、见多识广的小英雄不见了。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大的变化?
文中鲁迅的妈妈说道:“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天灾人祸给像闰土这样的底层老百姓带来了无限的痛苦。结合鲁迅生活的年代,我查了资料。这里的“兵”指的是军阀,“匪”指的是盗贼,“官”指的是官僚阶级,“绅”指的是地主阶级。而军阀、官僚和地主就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碰到旱灾、水灾等年份,交完各种苛捐杂税,老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再碰到盗贼土匪的偷袭,简直民不聊生。闰土就是生活在那个水深火热年代的一个农民代表。要想改变闰土的命运,必须推翻三座大山。所以鲁迅的文章就有了革命的价值。大作家鲁迅也就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家。
悲剧?什么是悲剧?把鲜活的、美好的事物撕毁了给读者观众看。对比鲜活英勇的少年闰土,木纳拘谨的中年闰土,对读者来说就是一个悲剧。好在悲剧中又夹杂着一丝的希望,水生(闰土的儿子)和宏儿(鲁迅的侄子)的自来熟,让我仿佛有看到了二十年前的闰土和鲁迅。
读鲁迅笔下的两个闰土先是欣喜,接着悲痛而后又有一丝的慰藉。这就是鲁迅文字的魅力,我很喜欢。
《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
六(6)班 何梓涵
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书籍。有令人心惊内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有给人科普知识的《十万个为什么》,有带人想像未来的《孤独的进化者》,可是,我却最喜欢《小学生鲁迅读本》这本书。
这本书中文章的作者是家喻户晓的鲁迅先生。他年幼时家境很好,七岁就开始读书了。可是事事有成必有败,为人有兴必有衰,由于祖入狱、父亲病重的缘故,他与母亲扛起了养家的重任。后来他出国留学,又回国教学、著书。也许就是这样坎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一位文采飞扬、乐观向上、可敬爱国的文学家。在鲁迅的文章中,我们可以读到他对父母的眷恋,对节日、风俗的亲和,对生活的热情,对未知世界的好奇……读他的文章让我们感受到那一种亲和力,一切好像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在《小学生鲁迅读本》这本书中有一篇文章令我印象深刻—《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讲述了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奴才生活悲惨到处诉苦,聪明人同情他、安慰他,而傻子默默帮助奴才时,奴才却大喊大叫,说傻子是“强盗”,主人出来后奴才恶人先告状,因而得到了表扬,聪明人也为他高兴。这个故事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可能很多人最初都像文中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傻子那样乐善好施,但在“傻”了几次后,就慢慢变“聪明”了,世故了,圆滑了。那个事不关己的聪明人和奴才又有什么区别呢?不都是狡猾谄佞之徒么?他们都是阿谀逢迎的小人,在不同人面前做着不同的表演而已。我们不能做像他们这样的人,我们的心灵应一直像傻子那样纯净!
这本书中还有一篇文章也让我感同身受。文章讲了鲁迅先生年少时偷罗汉豆吃的经历,这件本不太光彩的事在鲁迅笔下竟十分生动有趣,让我不禁发笑。他还直言不讳地说偷的豆子远比正常得来的好吃。回忆过去,谁没有过偷吃东西的经历呢?幼时,我也曾偷吃过奶奶邻居家的桃子,坐在树上吃了好几个才被发现的,邻居不仅没有责怪我,还送了几个桃子给我,事后也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我的父母。当时我十分愧疚后悔!不过,偷的桃子确实比寻常得来的好吃!虽然这件事是不对的,可这何尝不是我们有趣童年的一部分呢,当然也是鲁迅先生童年的一种见证。
在这本书中,有鲁迅对童年的怀念,有鲁迅对人生的态度、有鲁迅对生活的热爱……大家都来读一下吧。
《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
六(6)班 丘依可
在我们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颗璀璨的明星,他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博学多才,他写的文章几乎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他到底是谁呢?他就是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代表作有很多,有被誉为“回忆散文”的《朝花夕拾》,还有被誉为“现代艺术的代表作品”的《呐喊》,还有《狂人日记》、《野草》等等。
在《小学生鲁迅读本》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是《百草园的泥墙根》。这篇文章描写了鲁迅先生回顾了他的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中尽情玩耍的情景。他喜欢百草园中高大的皂荚树、喜欢紫色的桑葚树,也喜欢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喜欢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也爱多脚蜈蚣和好玩的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从鲁迅先生的笔下,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百草园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我的家乡和童年时外公带我赶鸭子的情景。
小时候,我和外公外婆一起住在小村子里,那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村庄,门口有口小池塘,不远处是一块块的稻田,家家户户都会养一些鸡鸭鹅。我每天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跟着外公一起赶鸭子了。天刚蒙蒙亮,鸭子们就会“嘎嘎嘎”放开喉咙喊我外公开门,它们急着要出去玩耍觅食了。我听到叫声,也跟着外公起床了。只见鸭子们一个个都火急火燎挤到鸭圈门口,外公把门打开,一群鸭子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像一阵风一样冲了出来。他们一边飞跑一边身体像失去平衡一样一摇一摆的,好像随时都会摔倒似的,我都替它们担心。就不能跑慢一点吗?我和外公拿了一根小竹竿,赶着那几个跑偏了方向的鸭子,我负责左边,外公负责右边,把鸭子们带到屋门口的小池塘边,见那一只只小鸭子像一个个专业跳水运动员一样,动作优美地跳下了水。他们在水中一边觅食,一边尽情地玩耍,别提多开心了。等鸭子们吃饱玩够了,我和外公就把小竹竿扛在肩膀上,又带领着鸭子们回家了。那时我就感觉自己像一个小队长,特别威风。
鲁迅先生长大后,回顾他的童年和故土的百草园,依然充满深情的怀念。我也一样,现在,外公外婆还住在家乡的小村庄里,而我却在大城市里生活和学习,但我依然时刻想念我的外公外婆和我的家乡,还有那群可爱的鸭子。
《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
六(6)班 唐洁妍
伟大的鲁迅是我们的民族魂,走进鲁迅的文字,我感受到一种特别贴心的温暖,在这种温暖的文字世界里,无论是花鸟鱼虫还是喜怒哀乐,总有一种炙热东西在鲁迅心中燃烧,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读本吧!
走进鲁迅,你会发现文字的奥妙,当你走进那个普通的农家菜园时,你会发现那里的泥土散发清香的味道,那里的野草莓很酸甜,那里的黄蜂也很肥,还有会弹琴的蟋蟀,奇妙的美女蛇,令人心旷神怡。当你走进水乡鲁镇,踏着斑斑驳驳的青石板,来到灰墙黑瓦的咸享酒店,你会看到迎面走来的孔乙己,祥林嫂,阿Q...走进鲁迅的家里,你会看到长大成人的鲁迅给自己的儿子唱歌谣,看到海婴坐在鲁迅身上,想起鲁迅说的“俯首甘为孺子牛”。
让我最难忘却的人是阿Q,鲁迅说阿Q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类人,身边也有许多阿Q。他很可怜,却又妄自尊大,我虽然没看到过他的故事,但早知他和他那鼎鼎有名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顾名思义,就是在精神上打败对方,来安慰自己。有一次,阿Q被人暴打一顿,却说我总算被儿子打了,于是心满意足得胜似的走啦!我觉得精神胜利法好像是乐观的另一种形式,但“乐观”这词使用在阿Q身上又有些不恰当。
以前我对鲁迅的印象都很死板,我总认为他是一个很严厉冷漠的文化人,可看完了鲁迅读本,让我对鲁迅另一面有了新的认知,鲁迅也是一个热爱故乡又风趣的人,他对儿子关怀倍加,对人民和蔼可亲。
鲁迅的文字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人心的丑恶,鲁迅的文字又好似一团火焰,融化了我的心,就让我们像鲁迅一样真实的生活吧!
鲁迅在同学的眼中是这样的:
热爱生活,喜欢观察和思考。—— 陈慕阳
以儿童和人性去感受世界。——陈喆悦
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张爽
一个人在讲故事的时候,他也成了故事里的人。——张岚
▲梁咏瑜同学演讲▲
是的,鲁迅是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运动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正如学者黄健所说 “浙江现代文学的天空上,挂着两个太阳、若干个月亮和无数颗星星。鲁迅就是这个太阳”。浙江乃至现代文学界的天花板,鲁迅当之无愧。
张冬冬老师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她自己的思考,带我们走出文字,探寻文字之外的时代、生活、精神,在那些鲜为人知的趣事逸闻中不断充盈我们对鲁迅的认知,一个全面、立体、鲜活的鲁迅便站在了我们眼前。
真实的鲁迅“幽默得要命”。——夏衍眼中的鲁迅
鲁迅更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陈丹眼中的鲁迅
有趣、有钱、有爱、学霸、审美、吃货。——张冬冬老师眼中的鲁迅
这样的鲁迅,是不是耳目一新,你get了吗?让我们一起来瞧瞧。
有趣幽默的鲁迅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杂志刊发了署名“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这部作品,在日后普遍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篇巨作,同时,“鲁迅”这一笔名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近200个的笔名中,“鲁迅”使用频率最高。
我们不禁对鲁迅多了几分思考:鲁迅为什么有这么多笔名?
鲁迅生于1881年,小时候的鲁迅原名是周樟寿,后改名豫亭,豫才,直到17岁南京求学,周树人这个名字才最终确定。
在动荡的民国时期,军阀割据,内忧外患,鲁迅在夹缝中抨击时弊,这些激进的革命言论为当局所不容。笔名的频繁更换是种知难而进的智慧,更是救亡图存的呐喊。
张老师分享了鲁迅的一些幽默故事。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来上海时,见到鲁迅后说道:“都说你是中国的高尔基,但我觉得你比高尔基漂亮”;鲁迅则诙谐地回应:“我更老时,还会更漂亮”。
幽默是深层次的智慧,鲁迅的笑是明朗的,尽情的,一进门就轻快地在地板上转圈、打旋子,率性如少年。
▲唐麟喆同学讲鲁迅的故事▲
是的,黑长衫、精瘦身材、八字须、目光犀利,朴实、冷峻、严肃、刻板。这是长期以来鲁迅给我们留下的印象。走近鲁迅,你会发现生活中的鲁迅褪去了战斗身份,原来只是一个气息宁静、待人温和、幽默有趣的老头。
多金还有爱的鲁迅


鲁迅是一个公仆、教授、文人、翻译家,他身兼数职却无一不精,穷其一生,笔耕不辍,硕果累累。鲁迅作品中的主人公主要分为两类,农民和知识分子。他爱着故事里的人,更爱着故事外的人。他在中大任教期间,因为提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而愤然辞职。邮递员、阿累、保姆、柔石、刘和珍……不管是素不相识的路人,还是亲友爱人,也不管对方身份地位财富何如,在鲁迅眼中,都可以成为他真诚的帮扶对象,从物资到精神。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之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了他的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这使他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
无敌学霸的鲁迅
都说认真的人最可爱,鲁迅就是这个学习力超强的可爱之人。它横扫文坛、教坛、地质、物理、医学……每一行一旦入门,便要整出点名堂。
1903年,居里夫人因为发现并提取了镭元素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鲁迅就发表文章来介绍这个科技成果。思想新,眼界高,敏锐关注国外先进科技和文化。
1903年,鲁迅写了《中国地质略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本国矿产的书,后来被教育部指定为大学教材,在书中鲁迅手绘了很多插图。


医学上他经过了系统的西医学习,解剖过20多具尸体。虽然父亲死于中医,但还是不断学习,痴迷于中医药物、诊断、针灸等,为后人提供了诸多借鉴。
审美一绝的鲁迅


陈丹青曾评价:“鲁迅是一位最懂绘画、最有洞察力、最有说服力的议论家,是一位真正前卫的实践者,同时,是精于选择的赏鉴家。”
校徽设计、著作封面、文章插图等,这些设计无不巧妙,融合了传统、现代元素,简洁又精彩。
沿用至今的北大校徽,最初便是由鲁迅设计。
鲁迅采用“北大”二字的篆书,巧妙地将“北”字与“大”字的篆书进行变形,“北大”两字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三人成众”意象:“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希望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之脊梁。
文学作品的表达就更不用说了,白描的手法,极简却意蕴丰长。
吃货俏皮的鲁迅


鲁迅酷爱甜食,可以和年幼的儿子争抢,甚至不顾久疾的牙痛。偷偷地吃,像个小孩般馋嘴。家宴、餐馆、有名气的,没名气的,统统都要尝一尝,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影迷,在看完电影的路上,还要再吃点刨冰之类的甜点再回家。
东坡肉、太白鸭、白起饼,倘若还可以给菜沾点文人气,那么“鲁迅沙琪玛”一定实至名归。
鲁迅的话题太多,对鲁迅的研究说不完,道不尽。
迷惘的青年,激愤的斗士,孤傲的文人,冷酷的批评家,幽默的旁观者,改造汉语的翻译匠,自我流放的精神导师。似乎这些都不足以概括鲁迅的一生。
相信孩子们通过这样的讲座培训,将会有更深的阅读体验,对鲁迅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我们窥见了一个立体、丰满、鲜活的鲁迅,他是活的,他是笑的,他还含着泪。
课堂是语文的,更是综合的、实践的,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白云外国语小学将一直秉承着活动育人的理念,不断走出课堂,践行终身阅读,传承红色基因,走近更多的历史名人,更积极地推荐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促进民族自强的核心阅读书目,探索“大手牵小手”共读共育的成长之路。
心得体会
活动结束,部分老师和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
今天,张老师主讲的《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从题目上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张老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多方面介绍了鲁迅,加深了我们对鲁迅的了解,激发了阅读其相关书籍的欲望,为孩子们“走近鲁迅”做了很好的引领。
——老师 吴玲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个爱读书、爱写文章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今天跟着张老师和六年级孩子们的脚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另一面,感受到了他有生活气息的一面,听到了他的许多趣事,果然是百年来第一好玩人。
——老师 李宗思
在众人的眼中,鲁迅先生充满了批判性、斗争性,是当时拯救国家的希望。张冬冬老师在她的讲座上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了一个全新的鲁迅——幽默风趣,爱钱,爱吃,爱搞笑。如学者陈丹青说:“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有趣是治愈无聊世界的良药,鲁迅用他刻刀般的文笔鞭笞封建礼教,揭露近代国民的劣根性。冬冬老师的讲座激起了我重温鲁迅先生的兴趣,我也将继续学习和探索“与众不同”的鲁迅先生。
——老师 高璇
今天听了张冬冬老师的线上讲座,就想起出自鲁迅作品的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次线上活动让我感到惊喜和兴奋。
第一、张老师课堂的幽默性。这一节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大手牵小手,领着孩子们对鲁迅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再通过鲁迅的“有趣、有钱、有爱”来突出鲁迅先生其实是一个艺术性、人文性很强的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通过这节课,六年级的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了解文人墨客的趣闻轶事,了解更多鲁迅的作品。学生看一次不够,会去看很多次,深挖鲁迅更多的逸闻,更有研读的价值。
第二、张老师对青少年有激励性。在这样一个疫情居家学习的时段,孩子们在家里学习,家长们在家想着如何生存得更好。而鲁迅是一个战争年代既有精神文化的涵养,又有富足经济的个体,就更能激励学生自律地去学习,为了自己的前途,为了家庭的幸福,为了国家的繁荣,能改变现状的就是学习。
总之,张老师在这个特殊时期上这节课,具有特别的意义,恰到好处。在这节课堂中,张老师介绍到“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玩出了一个学霸,玩出了一个艺术家,玩出了一个民族战士,玩出了一个语言犀利,又富有哲理性的大作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想对孩子们和自己共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服从大局,管好小我。再一次谢谢张冬冬老师这节精彩的阅读分享讲座。
——老师 刘传凤
今天,我们六年级开展了“走近鲁迅”的主题学习,课上张老师生动地介绍了鲁迅的几个鲜为人知的事例。原来他除了是大学霸、大文豪以外,还是一位“有趣、有钱、有爱心”的人,更妙的是,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吃货”,尤其爱好甜食……
平时看到的鲁迅画像,总是看到他一副很严肃的样子,浓密的眉毛,浓密的胡子,一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模样,谁知他原来是那么有趣、乐观的人,实在是让我感到惊喜和意外。
课后,我还想起来从书里了解到的鲁迅笔名的由来,也证实他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鲁”本义“愚鲁”,“迅”本义“迅行、勤奋”,这是鲁迅对自己寄语,他知道自己虽然不够聪明,但希望自己勤奋,做个“愚鲁而迅行”的人。同学们,你又知道鲁迅的什么事迹呢?
——学生 修治祺
下午的年级讲座,张老师给我们分享了鲁迅先生故事。
“都说鲁迅先生是个有趣的人。”张老师讲道,是啊,四五十岁的人了还如孩童般贪玩贪吃,就连蛀了牙也如此,就连最后一块的沙琪玛他也要守着。鲁迅先生与人相处也极有趣,他理发时通过“随意给钱”与“认真给钱”,认真而又不失风趣地教导着理发师要认真。
他的小说又是极为深刻而具有批判性质的,与他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给人的印象形成一种极大的反差。他笔下的故事都十分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与时代的变动,内涵丰富。
——学生 钟舒宇
以前我眼中的鲁迅就是一位极其严肃的文学家,文章写得特别好。用词用句处处都能体现出他的庄重。我从未想过鲁迅先生也会有这么有趣的一面。
这次的讲座完全改变了我对这位文学家的看法,原来鲁迅也像我一样喜欢吃东西,特别是甜食。还像我一样时不时的去刷个电影。特别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个大文学家还特别喜欢看儿童电影,原来作为思想家的他也很富有童心的嘛。
在我以前的记忆中,周树人先生完全就是做事一板一眼,心中装的全是家国大事的伟人。听了张老师的分享,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原来,他同苏东坡一样是个有趣的精灵,又和乾隆一样有奇怪的爱好。古有乾隆爱盖章,今有迅哥儿爱取名,当然我今天也能充满信心地说,我才不怕周树人!
——学生 顾知言
今天我们听了张冬冬老师的讲座,她带我们从不同方面了解了鲁迅。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名人在生活中也可以十分可爱,而并非永远那么严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鲁迅居然喜欢给别人取外号。他曾给钱玄同起过一个外号,叫做“爬翁”,他甚至给自己起了180多个笔名呢!真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也让我知道一个人是有很多面的,了解一个人要从方方面面去了解,不能以偏概全。
——学生 何梓涵
今天,我们年级的同学们一起聆听了张冬冬老师给我们精心准备的“走近鲁迅”讲座。我们最近开始读《小学生鲁迅读本》,对鲁迅的作品和生平有一些了解,但是张老师的讲座让我们从侧面了解了鲁迅,大开眼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原来书上看起来很严肃的鲁迅竟然是个“吃货”,他懂吃,还挺馋,晚上想辣子鸡想到睡不着,太有意思了!
——学生 万奕茗
张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了解了很多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
在这节课上,我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爱吃的人,是一位有钱的人,更是一位有爱心的人。
其中,爱吃甜食这件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在我的认知中,大人都是不爱吃甜食的,谁知鲁迅先生是那般喜爱甜食,甚至比孩子还喜欢,刚看完牙医要吃,摔了一跤也要吃,当儿子周海婴向他要沙琪玛时,他还会说:“就剩一块了,你吃了爸爸就没了,你还是不要吃了。”多有意思啊。
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学生 曾楚彧
今天上了冬冬老师的课,让我对鲁迅又走近了一步,同学们的视频讲解,老师的精心准备,都让我叹为观止。冬冬老师用了一首歌曲《起风了》讲述了鲁迅先生一生所经历的故事,让不太了解鲁迅的同学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让比较了解鲁迅的同学进行回顾,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了,接着我看见了同学精彩的科普讲解和精美的手抄报展示,回过头来一看,原来鲁迅先生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故事是我之前闻所未闻的。上完这节课,我发现自己对鲁迅先生的喜爱度又增加了不少,主动和外婆聊起了鲁迅,并且准备购买更多关于鲁迅的书籍呢。让我们一起更深入地了解鲁迅吧。
——学生 梁咏瑜
鲁迅,一个在我印象里陌生又熟悉的人。都说“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通过这节课,我更走近了鲁迅先生的生活里了。以前,我一直以为鲁迅是一个特别严肃的人,但听完讲座后,我对鲁迅有了更新的认识,鲁迅就是另一个“我们”,有趣、有钱、有爱心、有学历……这些词都在我眼里的那个他身上发芽。这是我第一次觉得鲁迅特幽默,原来他也喜欢吃甜食,还特别甜的那种,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总之,感谢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讲座,让我全方位地认识了大文豪鲁迅——这个十分厉害的周树人!
——学生 刘悦然
今天,张冬冬老师带领我们上了一节关于鲁迅先生的课,题目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张老师给我们讲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很多关于鲁迅先生的特别有趣的事,比如鲁迅爱吃糖,鲁迅是个革命家,鲁迅剪头发的故事,其中最让我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是个爱看动画片的幽默的先生,这节课非常吸引人,也让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学生 刘靖宇
在听张冬冬老师讲座之前,我并不是很了解鲁迅,我一直以为他在平时的生活中是比较严肃的。但是今天上的一节课却刷新了我对鲁迅的印象,准确来说是对鲁迅有了重新的认识。首先,他是一个老顽童,比如他每次一进某位老朋友的家,就坐在地上转圈;然后,他是个吃货,每次出门都要买些小零食,就连在外摔了膝盖要回家了,他的第一句话就是去买点零食回来。鲁迅还是个有钱人,他很善良,写作更是优秀,他爱笑,很幽默……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
——学生 黄湄岚
这堂生动的课,让我明白许多关于鲁迅的事。我了解到其实鲁迅有许多笔名,当然他是一个十分幽默的人,喜欢给人取一些搞笑的绰号。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鲁迅也是个吃货,且十分爱吃甜食,牙疼刚看完牙医就立刻去买饼干吃,还可以从早吃到晚。鲁迅的文章多在讽刺当时社会的弊端,所以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是名符其实的。
——学生 高勍泰
今日,张冬冬老师的讲座让我大开眼界,让我了解了鲁迅人生中的好多故事,鲁迅的幽默,鲁迅的人格,鲁迅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激发了我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之情。我觉得鲁迅不只是一个人名,也是我们中国文坛的一个代名词,他被列入“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当我知道鲁迅先生日日夜夜坚持写文章,甚至生病了还坚持,联想到我有时怕困难不想写作业,往往写那么一点就觉得累,我感到惭愧。相信以后我不会再有畏难情绪了,因为鲁迅先生的精神在默默地推动着我,引导着我,让我养成好习惯,它不仅是青年的引路者,也是我的助跑器。
——学生 李灏
今天下午,我们全年级开展了有关鲁迅先生的讲座,张老师向我们分享了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及同学们对鲁迅先生的认知以及看法。上完这节讲座,我仿佛经受了灵魂的洗礼,不禁感叹,鲁迅先生可真富有啊!老师讲解完鲁迅先生赚钱的方法后,如发表文章、教书、翻译等途径,我想:妈妈口中“知识能换钱”的话,竟然是真的。我对鲁迅先生的认知更深了,对他也更加敬重了,我要学习他的精神,并用口口相传的方法,令他的光辉形象永远在人们心中。
——学生 赵雯冉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重新认识了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但被我们熟知的笔名只有一个,其实,实际上他还有一百多个笔名,如:自树、令飞、索子……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有《呐喊》《朝花夕拾》等。
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勤恳认真的人,在他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自己讲过关于上学迟到的故事,后来他在课桌上刻了一个“早”字,并当作了他一生的座右铭,他的勤恳也从此出名。
参加这一次讲座以后,我对鲁迅又增加了新的认识,也开阔了眼界,作为一名学生。今后学习的路还很长,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我会珍惜每一次的学习机会,让自己学有所获。
——学生 杨雨彤
这节课让我对鲁迅有了新的看法。鲁迅很幽默,有些事情让我难以置信。别人叫了鲁迅,叫了很多声他都没应,后来别人问他原由,再叫他,他就连续“噢噢噢噢”应回别人多少声。张老师在讲座中讲到了鲁迅热爱帮助别人,也有很多钱,他乐于助人的精神是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令我没想到的是,鲁迅还是吃货,虽然有牙疾,但他却看一次牙医,买一次甜食,真是一位“甜食控”呀!“如果没有火炬,我便是那一道光。”没错,鲁迅先生,您就是中国的一道伟大之光。
——学生 毛诗然
上完张冬冬老师的“走近鲁迅”的阅读讲座课,我对鲁迅先生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这节课,我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学霸,他的文笔非常好。我读过鲁迅先生写的许多书,如《朝花夕拾》《呐喊》等。我很喜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里面写到的这样碧绿的菜畦与肥胖的黄蜂,哪位城市小孩不想进去住两天呢?上完这节课,我还知道了鲁迅先生是一位资深的吃货,当家里的儿子想吃掉最后一块沙琪玛的时候,他竟说:“你吃了爸爸就没得吃了。所以你还是别吃了。”就连每次看完电影后还不忘买一杯刨冰吃。张老师上的这节课是十分有趣的,让人回味无穷,而且在快乐的同时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中玩,玩中学”。
——学生 金泽雪儿